陈桂林,空间红外遥感技术奠基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核心推动者,他主持研制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眼睛”——多通道扫描辐射计。
一、少年立志,西学筑基
1941年寒冬,陈桂林生于福建南安的寻常农家。这片濒海之地的台风与汛情,在他心中埋下对气象观测的懵懂好奇。1963年,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专业,在晶体管与电路图的世界里,悄然孕育着日后触碰苍穹的技术底气。1967年毕业时,正值国家航天事业起步的拓荒年代,三年后的1970年,他怀揣着“做有用之事”的朴素信念,踏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此与光电技术结下毕生之缘。
二、临危受命,铸卫星“慧眼”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研制陷入关键瓶颈——作为卫星“眼睛”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已在卫星姿态敏感器研究中积累经验的陈桂林,接到了这项改变中国航天遥感史的重任。1984年,他正式出任课题组组长,放下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当时就想实实在在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
这双“眼睛”的研制堪称炼狱级挑战:需在太空环境下实现可见光、红外、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精度要求达角秒级,大孔径光学系统轻量化更是世界性难题。陈桂林带领团队创造了“春节不休假”的科研常态,1989至1995年间的每个除夕,实验室的灯光都比烟花更明亮。他创新性提出“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方案,将光、机、电等十余种技术熔于一炉。
1994年,两套高质量辐射计终于交付装星,却遭遇西昌卫星基地试验事故,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彼时刚因视网膜破裂做完手术的陈桂林,右眼视力已降至0.05,在病床上写下重建方案。这支被灾难重创的团队,竟在两年内重新交付合格产品,1997年FY-2A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三、以身许国,寸心昭日月
科研攻坚路上,陈桂林的身体早已成为“透支的仪器”。1989年研制初样的关键期,他因过度疲劳突发耳聋,上午输液治疗,下午仍坚持调试设备,最终左耳永久失聪。1994年卫星发射前,搬运设备时突发的视网膜脱落,让他在手术台上仍惦记着测试数据。到晚年,右眼视力不足0.1的他,需贴着图纸才能看清参数,却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这种“牺牲精神”化作技术突破的催化剂:他带领团队突破410mm大孔径轻量化光学系统、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等核心技术,使FY-2系列卫星云图覆盖三分之一地球,被2000多个国内气象台站及美、日等多国采用。这些数据不仅在台风监测、森林火灾预警等场景中多次创造减灾奇迹,更在2008年南方雪灾期间,为救援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时间保障。
四、薪火相传,功在千秋
作为博士生导师,陈桂林的实验室永远向青年敞开。他常告诫学生:“地面上的异常是好事,天上的故障就是灭顶之灾”。这种严谨作风培育出大批遥感领域骨干,他参与研发的热轧钢材在线检测技术,已在多个钢厂推广,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
从1970年到如今,陈桂林在上海技物所度过了五十余载春秋,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他的获奖感言只有一句:“功劳属于整个团队”。2022年,81岁的他仍在《遥感学报》发表论文,关注卫星红外图像的震前异常分析,用一生践行着“科研报国”的初心。
五、光昭寰宇的科研脊梁
当我们每天收看天气预报时,那些流转的云图里,凝结着陈桂林院士的青春与汗水。他用失聪的左耳聆听过卫星的脉搏,用模糊的右眼校准过苍穹的坐标,更用赤诚之心照亮了中国遥感事业的征途。正如东方网所评:“他的科研人生,就是风云卫星的浓缩史”——这部史书里,写满了中国科学家的坚韧、智慧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