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太阳能光电站在甘肃建成 日期:2025-10-09

1985年10月8日,甘肃榆中县陇西黄土高原的沟壑间,289盏20瓦荧光灯同时亮起,照亮了5000名村民的笑脸。这一天,我国第一座太阳能光电站在此正式建成运转,为能源短缺的乡村带来了跨越时代的光明。

 

这座光电站选址在海拔2600米的园子乡小岔村,是当时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群山阻隔让大电网无法抵达,村民们世代依赖豆油灯照明。1983年,依托中央扶贫政策,这座由日本京瓷公司提供组件,由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承建的电站正式动工,两年后如期点亮乡村。

 


 

技术方面来看,这座10千瓦级电站由数百块单晶硅光电池组、200900安时蓄电池构成核心系统,搭配体积堪比铁柜的逆变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即便遭遇连续六七天的阴雨天,仍能保障130多户农户和14个单位的基础照明需求,这在当时的能源技术条件下堪称突破。

 

电站的意义远超照明本身。通电仪式上,村民们围着电灯久久不愿离去,医院终于能开展夜间诊疗,学校的晚自习也有了明亮的灯光。周边村庄纷纷主动要求拉设线路,光伏技术的示范效应迅速扩散。甘肃省新能源协会会长李世民回忆道,这座电站用微光点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95年,随着大电网延伸至小岔村,这座电站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并被闲置。但科研人员深知其价值,1996年将电站整体迁至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并网运行至今。四十年来,它在干旱、沙尘、低温等恶劣环境中持续发电,除第九年更换过蓄电池外,核心组件仍保持70%以上的功率输出,打破了“光伏电站寿命25年”的最初认知。

 


 

更珍贵的是,作为我国现存最老的光伏电站,它四十年来的运行参数、运维经验,为后续光伏技术研发提供了一手资料,甚至成为国际光伏培训的示范样本,吸引各国专家前来交流学习。

 

1985年的10千瓦,到2022年一季度末的3.2亿千瓦,中国光伏装机容量的跨越式增长,正是从这座山村电站开始的。如今,甘肃已成为全国光伏产业重镇,高效光伏组件出口全球,而那座老电站仍旧在试验楼楼顶静静运转,见证着从“借光照明”到“送光出海”的蜕变。

 

四十年光阴流转,这座来自黄土高原的太阳能光电站,早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精神图腾。它用事实证明,微小的创新足以改变生活,而对绿色能源的追求,终将照亮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