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27日,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向世界宣布了他的最新发明——有声电影。当银幕上爱迪生的身影开口说出“我很高兴看到您回来”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声画同步的动态影像——这台被称为“电影留声机”的装置,不仅是技术史上的奇迹,更在光学与声学的交界处点燃了电影艺术的新纪元,这一天,就此开启了电影艺术的全新篇章。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在卢米埃尔兄弟用《工厂的大门》震撼世界的15年后,电影仍被桎梏在无声的牢笼中。默片时代的观众需要依靠字幕和现场钢琴伴奏来理解剧情,而爱迪生敏锐地意识到:声音的缺失本质上是光学记录技术的局限。他的设想是将留声机与电影视镜结合,让声波与光波在同一场景中交汇。
爱迪生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的设想是将此前发明的留声机和电影摄影机结合起来。要实现两者的结合,首先要解决电影摄像的技术问题。早在电影发明之前,爱迪生就高薪聘请了摄影高手威廉·迪克逊,同时着手研制活动电影摄像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在马莱摄影枪原理的基础上,研制成了一种初具现代摄影机雏形的电影视镜,即活动摄像机。
但摄像技术只是其中一环,声音录制和还原技术才是关键。1888年,迪克逊把留声机的滚筒和一个较大的鼓结合起来,并在鼓上覆盖针眼大小的微缩照片,照片与留声机的记录几乎同步,这就是著名的留声视镜。同年10月6日,迪克逊在实验室第一次展示“留声视镜”以及会说话的对白片,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但为有声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爱迪生深知“留声视镜”只是一种机械装置,根本解决不了声音连贯的记录方式与视觉画面的线性记录方式间的矛盾。1894年,爱迪生找来迪克逊,开始研制电影放映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迪克逊研制成一种供实验用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即放映视镜。当年年底,爱迪生生平的第一次有声电影测试在新泽西工作室进行,影片名叫《迪克逊试验有声电影》,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活动电影机的测试电影。
电影放映机
在这之后,迪克逊离开爱迪生公司,但爱迪生和助手们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技术。终于在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成功研发出有声电影机,并公开宣布这一发明,邀请观众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实验室观看。爱迪生的有声电影机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并且能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这是其他人此前无法做到的。他耗费了两年精力,才让这项发明得以成功。
正在做摄影机试验的爱迪生
在早期的有声电影中,曾采用过光学录音的方法。光学录音是以感光材料为媒介记录声音的方法,它把传声器所拾取的声音转换为相应的模拟电信号,再经过音频放大器放大,通过光-电调幅器把声音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模拟光信号,并利用胶片对不同曝光量产生不同感光密度的特性,把声音记录下来。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有声电影主要应用光学录音方法,光学录音进入电影领域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从无声电影转入有声电影的高潮,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大发展。
爱迪生发明的有声电影,让声音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电影此前的“哑剧”形式,使电影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这一发明不仅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续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们在光影世界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