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探索宇宙大门的钥匙:蔡司天象仪 日期:2025-05-10

在探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神秘联系的过程中,天文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天文馆不仅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科学与技术、历史与未来交汇的象征。1925年5月10日,德国慕尼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馆,这个天文馆是欧洲规模最大、世界最早的科技博物馆之一的德意志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天文馆,其内部展出的蔡司天象仪更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德意志博物馆

        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由机械师、工程师、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终于研制出能够在天顶投射星空和行星运行轨迹的先进仪器。这一创新设备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13年德意志博物馆创始人奥斯卡·冯·米勒的一个想法。

作为这座科技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米勒渴望为参观者打造一种全新体验,让他们亲眼目睹天空星象的奇妙景象及其运行规律。他邀请当时德国著名的光学制造商卡尔·蔡司公司研制一种天象仪,以在博物馆中重现星空的运行。经过长期艰难的开发,这台被称为“蔡司I型”的天象仪终于在德意志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仪式上正式面世,并立即成为备受瞩目的展品,它的面世标志着现代光学式行星投影仪的正式诞生。

“蔡司I型”天象仪是一个直径50厘米的黄铜球体,内侧安装有31个投射单元,中心放置一个500瓦的电灯。每个单元通过一个小孔洞投射出一颗恒星,最多可投射出4500颗恒星,包括6等星以内的明亮恒星。球体上还附加了11台投射银河的装置和30台投射星座名称的装置。虽然它只能演示慕尼黑当地纬度的星空,但技术上的精湛设计使其能够高度还原天空实际景象。


蔡司I型天象仪

        为了能投射出世界各地的星空,蔡司公司在1924年就开始开发“蔡司II型”天象仪。它保留了“蔡司I型”的基本装置,同时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良和升级。主要创新是新增了“纬度变化”和“岁差运动”的投射功能,可以模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以及经年累月的岁差和视赤道运动等天体运行细节,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万能天象仪”。“蔡司II型”天象仪共生产了26台,成为蔡司公司的畅销产品,分布在世界各地。在1957年前后,蔡司公司推出了第二代及第三代天象仪,将投影机整合为一体,同时引入新的设计和机电控制系统,显著提升了投影质量和演示程序的复杂度。60年代后,随着模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天象投影仪的自动化控制和多媒体演示功能不断完善,向着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