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 日期:2025-04-24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以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命名,由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合作,于1990424日发射升空,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天体观测数据和图像。它的发射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文学时代。




20世纪中叶,天文学界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日益强烈。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受到地球大气层的诸多限制。大气层会使光线发生折射、散射,从而导致观测到的天体图像模糊不清。科学家们意识到,想要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宇宙光学图像,就需要把望远镜搬到大气层之外。由于哈勃望远镜在地球上方约570千米的高度绕地球运行,高挂于太空之中,避免了大气散射的背景光,能够比地面观测站更精确、更详细地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




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是其核心,它采用了卡塞格伦式反射望远镜的设计。主镜直径达2.4米,这一巨大的镜面能够收集到更多来自遥远天体的光线。光线首先照射到主镜上,经过反射汇聚到副镜,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光学元件进行校正和聚焦。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像差,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哈勃望远镜的光学波段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从紫外线到近红外线。在紫外线波段,能够探测到高温、年轻恒星周围的物质结构。在可见光波段,可以看到星系、恒星的绚丽色彩和形态,近红外线波段则有助于穿透宇宙中的尘埃,观测到被尘埃遮蔽的天体。




哈勃望远镜经历了坎坷的路途,甚至曾被冠以“一颗蒙羞的人造卫星废物”之称。

发射太空望远镜的想法,最早由德国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在1923年提出。但当时受到技术限制这个提议也只能是个想法。

到了1946年,美国天文学家莱曼·施皮策发表了一篇名为《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观测优势》的论文,力挺赫尔曼·奥伯特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太空观测的两大优势:一是能完全不受地面大气层干扰,图像数据清晰度无限上升;二是能够全波段接收数据。

然而受困于资金和技术的难题,直到1970年,美国宇航局才正式设立了规划空间望远镜的工程委员会,也就是哈勃望远镜的研制计划得以正式立项。在哈勃望远镜的研制期间曾因资金不足被多次中断,但最终还是在1986年完成了这个举世瞩目的太空望远镜的制作。在当时,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巨型太空天文台,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过的最精密、最复杂的天文仪器。

1990424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哈勃望远镜跟着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的被送入计划轨道。自发射升空以来,哈勃望远镜完成了无数重要的观测任务,进行了大量的天体观测和研究。




哈勃望远镜的发射是人类探索宇宙光学奥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哈勃望远镜将继续在宇宙光学探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光学和天文学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