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光学人物

数星星的老人 ——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 王绶琯

日期:2021-03-10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科学家是: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和天体物

理学的奠基人——王绶琯。



   

   王绶琯(1923.1-2021.1),天文学家,生于福建福州,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等职。他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古代有这样一种传统:喜欢说某人是天上的某某星宿下凡,以显示这个人不凡的才能。这当然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我国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却是一个真正的“上应星相”的人。为了表彰王绶琯为天文学所做出的杰出成就,1993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这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绶琯星”。

王绶琯主持完成了将中国时号精确度提高到0.01秒的紧迫科研任务,同时开拓并有力地推动了作为“时间服务”理论基础的天体测量学的发展;又负责创建了北京天文台的射电天文研究,主持创办了全国性的射电天文训练班,负责首次研制成中国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制定了在北京创建射电天文科学研究的方案与分阶段发展的技术步骤和射电天文研究目标。1966年以来,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获得多项中国科学院一等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年来在领导和管理全国天文工作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主导作用,并在“全国一盘棋”的天文研究布局和“学术中心”的组织等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推动。在培养天文科技人才、北京天文台的筹建和科学领导、发展天文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王绶琯是职业“追星族”。细算起来,从1950年在英国由造船改读天文至今,其“追星”生涯己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他自小就对天文很感兴趣,因为“天文学的实验室就在天上”,仰首即是。最终因为酷爱,在游学英伦时,他弃造船而以天文为终身职业。

 我国古代天文学辉煌灿烂,到近代却逐渐衰落。五四以来几代天文学者承前启后,欲复兴我国天文学于世界先进之林。正是怀抱此念,王绶琯上世纪50年代回国后,跟随张钰哲等前辈天文学家一起为新中国的天文事业奔走谋划,一刻也不敢懈怠,而终有所成。在成就面前,王绶琯总是谦虚而又风趣:“我最多顶得上一个臭皮匠。”他同时对新一代学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一首诗中写道:“忧国心弥切,文章老未成。路遥须骐骥,移爵壮君行。”

王绶琯热心于把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的痴迷和热爱传输给下一代。他曾经和60多位科学家一起发出倡议,向北京市的中学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让孩子们接触第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用王绶琯的话讲:“华罗庚碰到熊庆来,才能成为华罗庚,要给青少年自由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走最实最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