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光学人物

我国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

日期:2020-10-13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科学家是:我国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




龚祖同(1904.11.10-1986.6.26),我国著名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获美国福托——苏尼克斯1981年度成就奖,得金质奖章一枚。

龚祖同是中国应用光学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应用光学专家的杰出的代表。他最早把光学设计介绍到中国。在龚祖同教授的领导下,成功地炼出了中国第一炉玻璃,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外夜视仪,成功地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光学纤维。龚祖同是中国高速摄影和光子学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来自《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报道

 1981119日《人民日报》第四版载文:“我国著名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龚祖同教授,最近荣获美国福托——苏尼克斯1981年度成就奖,得金质奖章一枚。

早在30年代龚祖同教授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光学工厂,生产中国第一批光学仪器……。1962年以来指导设计了10多种高速摄影机,为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亦刊出了同样的消息:“福托——苏尼克斯奖评定委员会,经世界知名光学专家的推荐和评议,决定将1981年度的金质奖章授予我国著名科学家龚祖同,以表彰他数十年来在光

学材料和高速摄影仪器的研制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所授予的金质奖章,上面铸有获奖者的姓名。”

翌年3月,《人民画报》用两个页张的通栏标题——《应用光学专家龚祖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的光学成就。

 

出生贫寒  学习刻苦

在今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首期启动地块北侧,起源于黄浦江的张家浜由西向东横卧浦东大地,潮起潮落,它淹没了多少故事,然而19041110日一个男婴诞生的响亮啼哭却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奏鸣。这个男婴就是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科学家的龚祖同。

龚祖同的家坐落在张家浜畔。父亲是一位教师,全家生活全靠父亲“传道、授业、解惑”维持。童年的龚祖同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经济拮据的家庭又不可能购买课外读物,于是他常常利用读书余暇,跑到学校附近的公司阅读报纸,日积月累,报纸上的各类知识丰富了他的思想,也开阔了他的视野,树立了奋斗的目标。这段读报的往事,至今还为故乡同辈人顾诗明老人诉说。

 1920年,龚祖同背上行李,告别喧哗的黄浦江,进入名闻江、渐的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位于姑苏城的省立一师有着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教学设备,高水准的师资。这一切使龚祖同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促使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龚祖同过着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几十年后,他对自己的儿子龚焕明(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女儿龚谦(

学美国,获博士后学位)说:“那时只知道多学一点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除此就什么也不想。”

 

“是空白,那就去填补!”

    1926年龚祖同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是年考入清华物理系,师从周培源、吴有训。十月的北京,秋色惹人。龚祖同被实验室里奥妙无穷的物理现象迷住了。学科考试,他门门功课成绩名列前茅。1930年大学毕业,他留校任助教。不久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在赵忠尧教授指导下研究核物理。同时他还带教过日后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钱三强教授。

    一天物理系主任叶企荪找到龚祖同说:“应用光学技术在军事上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强国都在研究,可惜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今年要选派一位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应用光学……”。叶主任的话还没说完,

龚祖同就站起来毫不犹豫地说。“是空白,那我就去填补!”

 

 放弃“博士”学位  筹建光学工厂

    19349月,龚祖同毅然中断了他心爱的核物理研究,登上了远渡重洋的甲板。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航行,来到了在应用光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二年后,龚祖同从德国工业大学

毕业,荣获优秀毕业生和特级工程师的称号。之后他到一家光学工厂工作,并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一年多紧张、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他不但熟悉了整个光学仪器的生产工艺,而且写好了博士论

文。此时“七七”事变爆发,国内急需筹建一座制造军事光学仪器的工厂。龚祖同获悉后,来不及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就只身返回祖国。

    惊涛海浪、风雨兼程,一回到上海,龚祖同没有去浦东老家探亲,就直奔昆明,投入了建造我国第一座光学工厂的战斗。

    当时中国只有磨制眼镜片的技术,没有所需要的光学材料,要制造前方急需的军事望远镜谈何容易。从零开始,龚祖同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亲自作技术培训。他在工厂里设立了“龚祖同奖学金”,奖励学习技术刻苦的青年。白天,他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加工镜片。夜晚,进行光学研究和图纸的设计。历时半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批军用双目望远镜。同时也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光学技

术工人,开拓了中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制造第一块光学玻璃

    制造光学仪器离不开光学玻璃。但是那时使用的光学玻璃只能依赖国外高价进口,因此龚祖同梦寐以求有一天自己能为国家制造出各种光学玻璃。

    1940年龚祖同在同学的帮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小型光学玻璃试验工厂。有一天,他刚要往工厂去,突然有几个特务把他绑走。他们给龚祖同安了个“跟内地勾结,购买军火”的罪名。在亲戚朋友的多方营救下,他才脱险获释,可是工厂遭到查封,制造光学玻璃的试验夭折了。抗日战争胜利了,龚祖同满怀希望地跑到秦皇岛,准备接收日本一家光学厂,继续光学玻璃的试制。然而内战爆发,又使刚刚开始的试验停止了。龚祖同在等待!

    待到新中国成立,龚祖同试制光学玻璃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953年春节,中国第一块光学玻璃在龚祖同的手中诞生。看着透明晶亮的玻璃,回顾十年来为它奔波的艰辛,龚祖同的眼眶里泛出激动的泪

花。

    在以后的岁月里,龚祖同组织和指导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外望远镜、第一根光学纤维、第一台高速摄影机的研制工作。用龚祖同研制的高速摄影机,曾成功地拍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时的珍贵的技术分析资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7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龚祖同应召入京,与光学专家、校友王大珩(清华大学36)、冷光源专家蔡祖泉共同研制安放毛主席的水晶棺。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龚等三人就完成了水晶棺的研制.

    1978年龚祖同参加在东京召开的第13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会上他宣读了《使用自聚焦微透镜陈列与高速被转镜获得高速摄影》的著名论文。星期天参加会议的同行结伴游览宇宙博览会。龚

祖同却前往大阪参观天文台。归国时,他唯一购买的是一本《和英辞典》。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80多岁高龄时,他又开始光子学的探索,还指导其时国内最大直径2.16米天文望远镜的研制。逝世前一年,还二次来到上海为青年光学工作者讲课。

    1986626日,龚祖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身后,这位担任过陕西政协副主席、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的浦东人,留下了《高速摄影信息论》、《自聚焦(变折射率)纤维在高速网格摄影中的应用》等数十篇论文和专著。他在光学领域里的伟大建树,谱写了中国科学史的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