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馆新闻

国家授时中心陈江研究员走进光学馆讲述“时间”的奥秘

日期:2023-11-10

202311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 国科大东北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联合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在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二楼科学教室,开展了春分工程东北青少年科普系列讲座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陈江老师,面向广大观众带来了以主题为《从日晷到原子钟》的主题讲座,主要讲述了人类对于时间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测量时间的工具演进。

陈江老师以“北京时间”的由来引入话题,围绕着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和演变,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介绍了时间这一概念从诞生到发展,讲述了人类对时间研究的整体发展过程。

什么是时间?什么叫做时间频率?时刻和时间间隔如何区分?1秒钟到底有多长?带着这些问题,陈江老师又把内容引入到时间的测量方面。最早的测量时间工具——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日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它也是光学在时间测量方面的早期应用,观众们在了解时间知识的同时,无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从分割太阳的工具——日晷,到利用蜡烛、香燃烧的火钟,再到流体钟刻漏、水运仪,直至现代的各种机械钟和电子表,又到时间精度的重要性,最终引出新的时间标准的发现,进而介绍原子钟的相关知识。整个讲座过程,陈江老师时而讲故事、举例子,时而提问题,和观众进行互动,将深奥的科学原理深入简出的分享给在场观众,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讲座,观众们知道了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时间概念,知晓了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并且了解了原子钟的相关知识。陈江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专业详实,生动精彩,带领观众聆听了时间的故事,播撒了科学的种子。

本次活动是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的首次尝试,是跨地区、跨单位、跨领域合作的一次迈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型的活动推出,带领观众翱翔科学天空,点亮科学梦想。

本次讲座采取线下授课的形式开展,现场有近40名观众参与其中。



讲座现场1


讲座现场2



                                                                                                                                                                                                                                                            陈江老师和现场观众互动

 

     

陈江老师和大家合影


(供稿:业务拓展处                撰稿:别光              审核:秦广明               编辑: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