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光学科普

光学成果展示(馆内原创)—— 嫦娥二号

日期:2020-11-12

由于落月探测要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和长月夜生存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较大。为此,经过我国专家反复论证后决定,为了降低落月探测的风险,在发射中国首个落月探测器“嫦娥三号”之前,先于2010101日用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器。运行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的极轨道上,设计寿命半年,分辨率7米。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一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造价约6亿元人民币。

嫦娥二号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与科学目标,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201141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展开,完成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进行深空探测等试验。此后嫦娥二号飞越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成功进行再拓展试验,嫦娥二号工程随之收官。嫦娥二号已经成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行,预计会在2020年前后回到地球。 

研制历史

20071217日,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工程目标圆满成功后,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展了备份星任务初步方案论证,并根据顺序命名原则,将备份星命名为嫦娥二号

2008624日,嫦娥二号卫星专题研究会召开。

20087月,作为卫星研制方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第二轮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并上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二号卫星最终被确定为以“嫦娥一号卫”星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技术改进后,作为“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开展先期的飞行试验。

200810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

嫦娥二号卫星从任务设计开始,历经方案、初样、正样、发射实施等阶段,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研制与发射实施任务。2008年,主要完成了整星方案设计,开展了顶层策划、技术状态清理及复核、总体规范制订等研制工作。开展了任务轨道设计、大系统间接口协调、分系统技术规范制订、X 波段应答机等新产品技术攻关和针对任务要求和环境变化的专项试验工作。

2009年,全面推进产品研制、系统集成和试验验证工作。完成了单机、技术试验和有效载荷两个分系统的初样研制,完成了速高比补偿对测定轨精度要求、15km 轨道飞行大系统保证等专题协调,完成全部专项试验。完成了正样产品研制、总装、AIT 阶段电性能测试和软件/FPGA 落焊工作。并行开展了轨道设计、空间单粒子效应防护等质量复查和复核复算,补充了"轨道设计、飞行程序、虹湾成像、监视相机/紫外成像"等技术专题研究与协调。于20098 月通过正样设计评审。2010年,研制队伍完成了EMC、力学、热真空等大型试验,在卫星系统自身得到了全面、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与运载对接、测控对接、大系统无线联试等大系统对接试验,验证了系统间接口的正确、匹配性,于2010 6月完成了质量复查和出厂评审。

2010 710日,嫦娥二号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新增性能

根据运载的发射能力,嫦娥二号卫星发射重量相比“嫦娥一号”增加了130kg,燃料能够提供约2.3km/s 的总速度增量;在测控数传能力方面,使用了LDPC编码功能,相比卷积编码提高增益约2.5dB;新增了工程载荷数据传输通道,设计了最低为23.4375kbps的多档码速率,可支持距地2000万千米以远的数据传输。在机动飞行能力方面,在基于高精度加速度计的轨道控制技术基础上,在加速度计的测量区间、姿态控制补偿、燃料量预估等方面进行设计改进,提升轨道控制精度;采用实时和延时强制卸载手段,实现姿态与轨道的耦合控制;使用自主惯性对准功能,提高了轨道控制自主性;设计新增大推力轨道维持功能,在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提高了控制精度和自主性。此外,将推进系统工作寿命从3个月提升到6个月以上。

搭载设备

嫦娥二号技术试验分系统主要完成X 频段深空应答机、轻小型化CMOS相机等新技术在轨验证。其中,X频段星载测控子系统,主要用于完成面向深空应用的X频段测控体制验证。核心产品为X频段高灵敏度数字化测控应答机。采用综合电子技术,新研制了数据处理单元,主要完成新增设备的配电、遥测、遥控、数据存储、复接控制等功能,并在轨验证电子设备集成化技术。视频子系统研制了多台轻小型相机,用于飞行过程中关键事件的监视成像。

一、APS相机

嫦娥二号卫星技术试验分系统的1台降落相机和3台监视相机,用于对月表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对490 N发动机点火时段、定向天线展开和对地定向时段、太阳翼展开和转动时段进行在轨实时监测。4台相机跟随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了半年寿命期的各项工程和科学探测任务,获取了10015 km虹湾地区月表地形地貌图,并取得太阳翼、490N发动机、定向天线等卫星活动机构和关键部件的大量在轨珍贵视频。为后续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二号卫星的4APS小相机做为技术试验分系统的主要设备,其目的是对相机进行新技术试验验证。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即APS在轨成像技术、高度系统集成技术、自动曝光技术、高倍率压缩技术、空间环境适应性成像设计等几项关键技术 。

二、CCD立体相机

嫦娥二号携带的是TDI-CCD相机,它采用多条线阵CCD对同一目标多次曝光原理,可以满足分辨率提高对相机曝光控制的要求,是中国相关载荷研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探测中使用。

TDI-CCD相机把图像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在15公里轨道处甚至可以达到1米。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在满足100km网轨道、7m分辨率全月立体覆盖的同时,还达到了局域1.3m分辨率,可与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的窄视场高分辨相机相比较。嫦娥二号”1台相机起到2台相机的作用,需要很大的成像动态范围。

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在15km轨道高度时,设计的空间分辨率为1m,由于虹湾地区是一个凹陷的盆地,实际拍摄时卫星离月面的距离约为18.7km,因此实际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约为1.3m,满足优于1.5m的工程目标,将为“嫦娥三号”着陆器选择合适的降落区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数据;7m空间分辨率的全月立体图像,将为月球科学家研究月球精细的地形地貌和地质学构造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源。                    此后,嫦娥二号飞离月球,到达日地系拉格朗日L2点绕飞轨道,执行新的扩展任务。在100km圆轨道上,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共获得了572轨空间分辨率约为7m的立体图像,实现了高分辨100全月立体覆盖,这也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分辨率最高、最清晰的全月面立体图像。572轨图像是在3个时段采集的。

三、X射线、γ射线谱仪

嫦娥二号搭载的γ射线谱仪的探测晶体由原来的碘化铯,改为新的材料--溴化镧,使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倍多;X射线谱仪的谱段,也由原来的10KeV-60KeV,缩小为25KeV-60KeV。可以更好地探测月球表面9种元素--硅、镁、铝、钙、钛、钾、钍、铀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精度的元素分布图。

四、微波探测器

微波探测器只接收月面微波辐射的微波辐射计,所需能量小,可以接收4个频段的月面微波辐射,不同的微波频段,可以带来月表下不同深度的月壤或月岩信息。“嫦娥二号的微波探测器相比“嫦娥一号”没有做太大改动。但是由于嫦娥二号的飞行轨道比“嫦娥一号”低,因此微波探测器天线波束在月面的覆盖就会缩小,从而提高了探测的空间分辨率。这些新的数据,可以结合嫦娥一号微波探测器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获得更准确的月壤信息。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嫦娥二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年,是探测研究太阳高能粒子事件、CME(日冕物质抛射,即太阳日冕中的物质瞬时向外膨胀或向外喷射的现象)、太阳风,及它们对月球环境影响的最佳探测时期。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可获取行星际太阳高能粒子与太阳风离子的通量、成分、能谱及其随时空变化的特征,用来研究太阳活动与地月空间及近月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探月工程提供环境科学数据。

在“嫦娥二号”卫星上,配合这七种有效载荷工作的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对这七台仪器进行指挥、控制、管理,并采集数据。其中的大容量存储器为这次新研制的设备,它的存储容量由“嫦娥一号”的48GB增加到128GB,而且吞吐速率更高,处理速度更快。这样使七种有效载荷的工作效率更高、数据更可靠。

环月探测

    “嫦娥二号”卫星在环月飞行阶段初期实施月球背面降轨控制并获取虹湾区高分辨率图像,完成了既定的各项技术试验验证。于2010112日转入长期运行管理阶段。在环月150天期间,共实施2次飞行姿态转换、3次轨道维持以及月食控制。按照科学计划开展各项科学探测任务,重点完成了全月面高精度成像。

 

成就

    2011825日,“嫦娥二号”经过77天飞行,受控准确进入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远的日地L2点的环绕轨道。这是中国第一次开展拉格朗日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此举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日地L2点的国家和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抵达该点的国家和组织。

技术突破

   “嫦娥二号”原来是“嫦娥一号”的替补,但由于“嫦娥一号”表现出色,所以就将“嫦娥二号”改作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用于试验“嫦娥三号”的部分关键技术,积累相关经验,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并在“嫦娥一号”任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它主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对新技术进行试验验证,对未来的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二是获得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探测数据,深化对月球的科学认知。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实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技术突破:

一、突破了用运载火箭直接把“嫦娥二号”发射至奔月轨道

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调相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不仅节省了7天时间的飞行时间,而且能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能力来分担了“嫦娥二号”的燃料消耗,使“嫦娥二号”能执行更多的任务、工作寿命更长。

二、首次试验了X频道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了深空测控体制。

嫦娥二号上搭载了X频段应答机,验证了X频段测控体制,为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任务积累了工程经验。相比嫦娥一号使用的S频段,用X频段进行深空通信具有传输速度高、信号衰减小和负载数据多等优点,远距离通信效果更好,并可用更小的设备、更低的功率传输更多的数据,为以后的深空通信打下了基础。

三、首次验证了100千米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嫦娥二号选择了与未来嫦娥三号任务相似的100千米月球捕获轨道,为嫦娥三号任务探索了技术途径。嫦娥一号是在距月面200千米处被月球捕获的,嫦娥二号距月面高度较嫦娥一号50%,所以大大提高了对嫦娥二号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嫦娥二号2010106日在距月面100千米处成功进行了首次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轨道。

四、首次验证了近月点15千米、远月点100千米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

20101026日,嫦娥二号100千米高的圆形绕月轨道变为近月点15千米、远月点100千米的椭圆形绕月轨道,目的是在运行至近月点15千米时拍摄分辨率优于1.5米的虹湾预选着陆区图像。这样的轨道调整风险很高,搞不好容易撞月,因为月球不均匀的质量分布,且最高的山脉高度达到10千米,所以对嫦娥二号卫星的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非常高。嫦娥二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变轨任务,并于20101029日重新返回100千米的绕月轨道,继续开展科学探测。

五、首次试验了降落相机、监视相机、低密度校验码遥测信道编码和高速数据传输等技术。

它用1台降落相机实时对预选着陆区进行了拍照,这一技术将用于此后拍摄嫦娥三号月球着陆探测器的软着陆过程,以便嫦娥三号自主避开不适于降落的地点。三台监视相机分别用于监视490牛发动机、定向天线及太阳电池翼的工作情况。

六、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嫦娥二号在近月点15千米、远月点100千米轨道运行时,用其所携带的新型CCD立体相机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了优于1.5米的高分辨率成像试验,从而定量评估了预选着陆区的特性,提高了嫦娥三号着陆的安全性。嫦娥二号100千米极圆轨道运行时,其新型CCD立体相机对全月面进行优于10米分辨率的成像,使我国获得了比嫦娥一号更有科学价值的月面三维图像。

2010118日,我国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面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141日,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半年设计寿命期满。此后,它开展了三项拓展试验:一是在已获取99.9%月球图像的基础上,补全了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获得了世界最全的高分辨率月球图;二是用主发动机降轨至15千米,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地区进行了高清晰度成像,以验证在月球背面月球轨道器不可监测的条件下,导航控制与推进系统协同能力;三是离开了月球,飞往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2点驻留,进行科学探测。

2011825日,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日地拉格朗日2点环绕轨道,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造访日地拉格朗日2点的国家和组织,还开展了日地空间环境探测。

201261日,嫦娥二号又成功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轨道。同年1213日,嫦娥二号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式探测,也是世界上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近距离探测,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洲航天局和日本之后,全球第四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科学成果

    “嫦娥二号”携带了CCD立体相机、伽玛谱仪太阳风离子探测器高能粒子探测器7种科学载荷,获取了高分辨率全月球影像、虹湾地区局部影像以及地月空间等约6TB原始数据,按照中国探月工程科学数据的发布政策,已分级发布给包括港澳在内的中国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带动中国月球和空间科学的深化研究科学数据的分析研究。现已取得了空间分辨率7m的全月球图像及多种元素月面分布图等多项重要科学成果。科学数据的分析研究是个长期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基于“嫦娥二号”获取的数据,科学家们会进一步深化对月球科学及空间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为解答月球和太阳系起源等科学问题,得到更多的创新成果。

201212131630分,“嫦娥二号”卫星经过200d的跋涉和5次中途修正,与“图塔蒂斯”近距离擦身而过,并成功获取高分辨率完整图像。该任务的成功实施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从拉格朗日点出发进行小行星探测;第一次对“图塔蒂斯”进行近距离探测;第一次获取关于“图塔蒂斯”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

通过“嫦娥二号”的任务及拓展实验,获得了“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虹湾地区的高分辨率图象;验证了在月球背面不可看到的情况下,采用主发动机大推力自主轨道的机动技术,为“嫦娥三号”软着陆进行了技术验证,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CD立体相机获得了月球虹湾地区的35轨空间分辨率约为1.3m的局域立体图像,以及7m空间分辨率、100覆盖的全月立体图像,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分辨率最高、最清晰的全月立体图像。

“嫦娥二号”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航天领域多项世界第一: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2点进行科学探测;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近距离交会探测。20147月,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与地球间距离达到了1亿千米,从而为我国未来火星探测的测控通信奠定了基础。

                                              业务拓展处  王磊